發表時間: 2022-08-11 16:22:42
作者: 福建辰視雕塑工程有限公司
瀏覽:
在拿到“臨風聽禪”這個展覽命題時,福州雕塑家劉義華的腦海里浮現了很多想法,“盛夏、扇面、清涼、思考、突破......”
頭腦風暴許久之后,他決定先“自廢武功”。
EXPLORE
一直做很爽的事,也會不爽
很多人在城市、街道、學校都見過劉義華的大型雕塑作品。
劉義華的大型雕塑作品《行者無疆》
今年年初,我們去工作室拜訪。當時,他的新作是以上班族為原型的雕塑作品《行者無疆》。
時隔幾個月,我們再去拜訪的時候,正巧趕上他和其他八位當代藝術家的聯展——“臨風聽禪”的展覽期間。
劉義華和沈也老師在“臨風聽禪”展覽現場
出乎意料的是,在這次展覽中,劉義華的作品《行云系列》不再限于三維立體雕塑,而是介于平面和立體之間的架上裝置,當中既有雕塑的構造性,還有平面繪畫元素。
更有意思的是,在這些作品中,“金木水火土”五行元素,被他重新挖掘出有趣的一面。
展覽現場
忍不住問他,“為什么此次作品和以往作品差別這么大?”
劉義華抿嘴一笑,自己和三維立體雕塑打了20多年的交道,一直做很爽的事,也會不爽,所以想換個方向挑戰一下。
恰巧這段時間,他一直在思考平面和立體之間的界限可以怎么玩,在拿到展覽命題的時候,腦海里一個個想法不斷冒出來,特別有意思。
劉義華工作室一隅
“這種轉變,在創作上有什么難度呢?”又問他。
“慣性思維轉變就很難”他說。你可以把它理解成,需要自廢武功——舍棄一些自己在三維立體雕塑創作上的優勢,還要加入其它藝術形式進行創作,報廢率百分之八九十是常有的事,難度拉滿了。
下面一起去看下《行云》系列作品吧~
《行云系列》作品
ARTWORK
會發芽的扇子、銅水澆筑的畫......
展覽“臨風聽禪”的主題源于王維詩“倚杖柴門外,臨風聽暮蟬”,有清風,有蟬鳴,是以藝術家們均以扇面元素展開一輪新的創作。
劉義華的《行云》系列作品也是如此,共有四件,還從“金木水火土”五行元素中汲取靈感,從靜態到動態,從干涸到生機,多元化展示“夏日詩意”,并探索性地將雕塑、繪畫融合成一個整體設計。
會發芽的扇子
《行云》系列之一,是這件“會發芽的扇子”,以五行中“土”元素出發,選擇陶土作為扇面材料。
劉義華在創作時,往泥土中加入絲麻纖維作為牽引力,讓陶土干燥后,表面產生如同土地干涸龜裂一般的視覺效果。
展覽現場來了一位特別的“觀眾”
土是生命的基石,夏季艷陽炙熱大地,看似難以生存的環境卻也孕育著生機。
在開幕式當天,劉義華在陶土扇子上播下種子,預示著終有***綠芽將破土而出。
銅水澆筑的畫
《行云》系列之二是這件“松下飲茶圖”,他以銅汁為墨在木板上進行繪畫,乃五行之“金”和“木”。
銅鑄是他此前非常擅長的立體雕塑手法,這次作品則從三維立體向二維轉換,這種創作方法幾乎沒人干過,難度很高,人作一半,天作一半。
劉義華說,有點像玩火。
水晶宮般的魚缸
《行云》系列之三,則是用亞克力打造而成的一個裝滿水的扇形容器,不用說這便是“水”元素了。
光影投在上面,如同晶瑩冰塊漸漸融化。如果你仔細觀察,會發現容器身上刻著無限不循環的圓周率,寓意事物像水流一樣,川流不息。如果我們愿意,那便可以在時間碾壓的痕跡中去溯源,去尋找答案。
不銹鋼扇面
《行云》系列的后一件作品,是一件不銹鋼立體扇面,融合五行之“金”和“火”,運用了雕塑中的鍛造工藝,進行二維和三維的多重塑造。
扇面上分布大小不一的錘紋,如同水滴滑落。他在扇子的一端,用火烤扇面,使其呈現出夏日艷陽照射的視覺效果,讓人聯想到福州夏天的晴雨天氣,另一方面似乎呼應了作者的創作理念,創作來源于生活。